超大型水廠原址升級改造案例分析
本文通過工程實例介紹了大型水廠升級改造的理念和實踐:合理利用原有設施節省投資,在水廠布局和用地受限的條件下,既維持水廠正常生產(不減產或少減產),又要確保施工安全可靠,完成大型水廠的升級改造工程。
1 改造理念
(1)采用節地型、疊合式的處理構筑物。這是升級改造工程中的核心問題,即必須首先解決用地問題,才能使改造工程得以進行。根據所要進行改造工程的工藝流程和工程目標要求,合理地、最大化地將各處理構(建)筑物疊合建設,使用地最小化,如沉淀池和清水池、濾池和清水池(接觸池)、配水井和預臭氧接觸池、中間提升和濾池及反沖洗設施、排泥水系統中的各種收集池、濃縮池和脫水車間及其加藥、配電等。
(2)采用“騰籠換鳥”式,分階段實施。如何解決邊生產邊改造,是很多老廠改造時普遍面臨又必須妥善解決的現實問題。對此,需要結合水廠自身條件和生產特點,與業主充分討論,找出生產改造過程的關鍵節點,確定改造過程中的最低保證制水量,限定改造范圍,在城市供水管網協調調度下,有組織有應急預案前提下采用“騰籠換鳥”的方式,分階段實施升級改造,以解決邊生產邊改造問題。
(3)重新梳理各生產管線。水廠看不見的地下管道,是改造工程中的重要一環,畢竟廠區內絕大多數都是重力流管道,各自功能不同、錯綜復雜、密不可分,全面的梳理和統一的布置決定了生產的順暢與否。根據整體改造工程目標與方案,一次性完成總圖管線布置,并結合改造階段步驟分步實施。
(4)合理安排老設施、設備的改造時序。在升級改造工程的同時,需要結合升級改造目標,全面分析評估老設施、設備,逐一找出問題所在,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,因地制宜,講求實效,統一布局,優化整體設計,合理安排改造工程時序,先建后拆,有序進行。
(5)合理規劃智慧化改造進程。隨著近年來BIM技術、AI技術和VR技術的不斷進步、城市參數化水平不斷提高,水廠管理的智慧化,已成為供水行業技術進步的亮點,構建智慧水廠框架,在生產運行、參觀學習、維護監測、環境控制等各領域逐步推進智慧化,已經成為今后大型水廠升級改造的重點內容。
2 工程實例
2.1 水廠現狀
某城市大型水廠始建成于1958年,位于當初的城市郊區,該區現在已成為城市主城區,四周被居民區、道路、河道所圍,無可用的新擴建用地,即改造工程只能在現水廠內部實施,并要求維持生產保障居民用水。水源為某運河水系,原水經取水泵站、增壓泵站輸送至水廠。泵站和水廠內部都先后歷經多次擴容、改造,形成了現在水廠的2條制水系統,即14.5萬m3/d和10.5萬m3/d制水系統,共有3組沉淀池,3組濾池,6組清水池,2座二級泵房。另有1座原水取水泵站和1座增壓泵站,其規模都是25萬m3/d。
2.2 存在的問題
(1) 構筑物多、設備陳舊、總圖凌亂。水廠自建成的近60年時間里,先后經歷多次擴容、改造,形成了現在多個處理構筑物,總圖布置分散、凌亂,且多個構筑物和很多設備都存在問題。如現有吸水井分為高、低水位2格吸水井,多年運行管理實踐表明高、低水位運行切換麻煩,節能效果也不明顯;加藥間設備陳舊需要逐一更換,其內部布置、土建分隔亦有多處需要改造,而且現有工藝設備也不能滿足新增加藥劑的要求;水廠的清水池庫容僅2.2萬m3,庫容偏小;2座二級泵房和2座原水泵房內水泵機組匹配都不合理、效率低下、自動化程度低。
(2)現狀水廠處理效果差。據近幾年水質資料統計,現有10.5萬m3/d系統的沉后水濁度較高,最高為16.8 NTU,14.5萬m3/d系統的沉后水濁度最高達20 NTU,導致出廠水濁度遠高于目標值(0.1 NTU),出廠水耗氧量最高為2.85~3.14 mg/L,也不能滿足《某省城市供水現代化水廠的出廠水優質標準》中規定的CODMn≤2.0 mg/L的要求。
(3)水源污染。原水水質較差,尤其冬季有機物含量較高,近年來突發性水質污染事件時有發生。在經過多次改造后,出水水質和運行效果有所改善,但耗氧量、錳仍存在超過國家標準的情況。
(4)流程反向布置。現狀工藝流程是自西向東布置,而原水是從水廠東側接入,現狀水廠的水力流程明顯反向布置。
(5)環保不達標。由于歷史原因,廠區內雨水、污水、部分生產排水為合流制,環保部門已經要求限期整改。
2.3 改造目標
(1)改造后仍維持水廠規模25萬m3/d,出廠水泵揚程也維持42 m,改造期間保證約14.5萬m3/d供水規模。
(2)滿足出廠水幾個主要指標:CODMn≤2.0 mg/L;出廠水濁度≤0.1 NTU;出廠水色度≤5。
(3)泵站改造后水泵電機機組效率達到經常運行區段75%以上,并滿足水廠不同季節和不同時段對原水調度的要求。
(4)完成廠區內雨、廢水分流,生產排泥水全部收集、經處理后達標排放。
2.4 設計特點及應用效益
設計團隊經過多種分析、對不同方案進行比較、調研,并多次深入現場與業主討論、聽取意見,包括工藝方案的選擇、處理構筑物形式、供水管網調度、應急預案情況等等,歷經2年多時間,最終設計推薦了“騰籠換鳥”式,分兩階段實施的改造方案,不僅整體較優,而且改造工程對水廠生產影響最小、安全性、施工可操作性最強,得到業主一致認可。主要設計特點歸納為以下幾點。
2.4.1最大限度優化整合,提升整體最優化水平
(1)優化的整體升級改造方案。如前所述,在水廠現有場地范圍內,既要實現水廠改造后水質整體提高、布局合理、水利流程順暢,同時還要提高設備與構筑物安全可靠性,保證改造期間水廠維持14.5萬m3/d左右的供水能力,因此采取拆除水廠部分老舊設施,釋放建設空間,進行“騰籠換鳥”式的改造是最優選擇。經過分析、評估,現有的10.5萬m3/d系統構筑物已經無再次改造的價值,綜合技術、經濟分析比較后確定全部拆除為較優方案。以現狀水廠中部為界(如圖1所示),工程分為兩階段實施,一階段中,調整保留南部生產線,確保14.5萬m3/d規模正常生產前提下,在廠區北部已經拆除的區域實施25萬m3/d規模的常規處理+深度處理+藥劑設施+回用水池等設施的建設,在此期間的低峰供水階段,同步改造原水取水泵站、增壓泵站。
一階段,25萬m3/d主要處理設施工程占地指標僅為0.14 m3/(m2˙d),遠低于建設部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和給水與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指標》中0.352 5 m3/(m2˙d)指標,實現了最大限度優化整合,確保在有限用地范圍內完成水廠的升級改造。
二階段,完成一半新系統供水后,再拆除南部現有設施,原址新建清水池、供水泵房,并改造現狀排泥水系統,最后形成完整的預處理+常規處理+深度處理+排泥水處理25萬m3/d規模水廠。
(2)集約化布置凈水處理的核心設施。砂濾池、活性炭池、后臭氧接觸池、中間提升泵房以及濾池反沖洗泵房、配電、管廊等合建于一體,在保證工藝流程前提下,最大程度的節省了占地,使原廠區用地無法滿足構筑物單個布置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,且緊湊的布局減少了構筑物間的水頭損失,節省了長期運行電費,節地、節電效果明顯。
(3)重新梳理和布置各管道系統。在完成25萬m3/d新系統改造的同時,重新調整排泥水、反沖洗水等管線,完成了廠區雨污分流、調整了全廠雨水系統,解決了現有廠前區低洼地勢、暴雨季節嚴重倒灌的歷史遺留問題。
(4)在升級改造工程中,同步完成了自來水公司“現代化水廠”中對于自動化標準的要求,為建設智慧水務做了整體考慮和預留。
2.4.2利用現有設施能力,節約資源、節省投資、降低成本
(1)對正常運行和超越運行設多個模式,在原水水質較好時超越運行,減少運行費用。保留2座還可以利用的清水池、排泥水處理系統,并根據實際需要完成部分改造。
(2)水處理構筑物合建后采用渠道連接形式,減少了水頭損失。如按沉淀池到濾池節省0.5 m水頭損失計,每年節約運行電費10萬元。
(3)優化排泥水系統改造范圍,新建回用水池,使現有排泥水池專門用于排泥水收集,增加和更換脫水機,收集、濃縮、調節和平衡設施則不必改造。
(4)利用現狀水源取水泵站、增壓泵站,改造其水泵、電機等設備以及配套的電氣設備,在滿足全年多個工況條件下,經多方案計算比較,推薦出優化的水泵參數和變頻調速電機數量,按改造后水泵機組提高10%效率計,每年節電超過400萬元。
2.5 凈水工藝主要參數
新建25萬m3/d系統處理構筑物的主要設計參數如下:
(1)配水井及預臭氧接觸池。配水井和預臭氧接觸池分為2格,對應2組12.5萬m3/d系統,為實現均勻配水設有可調堰,預臭氧最大投加率1.0 mg/L。
(2)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。新建4座6.25萬m3/d。總絮凝時間約17 min,共設3級。平流沉淀池停留時間約1.71 h,水平流速17.1 mm/s,出水指形槽溢流率約205.1 m3/(m˙d)。沉淀池出水總渠直接接砂濾池進水渠,減少了水頭損失。
(3)綜合濾池。包括均質濾料砂濾池、后臭氧接觸池、活性炭吸附池以及反沖洗泵房、鼓風機房、配電間和中間提升泵房。砂濾池分為2組,每組12.5萬m3/d,5格,采用氣、水反沖洗;后臭氧接觸池設2組,每組12.5萬m3/d,臭氧接觸時間3段共計約13 min,臭氧曝氣裝置采用微氣泡曝氣頭形式,臭氧最大投加率按1.5 mg/L;生物活性炭吸附池分為2組,每組12.5萬m3/d,4格,炭池厚2.1 m,顆粒活性炭級配8×30目,不均勻系數1.9~2.0;炭床最小空床停留時間為12.2 min,采用單氣沖結合單水沖;提升泵房、反沖洗泵房和鼓風機房組團設于綜合構筑物的中部,提升泵共設2組,每組規模12.5萬m3/d。反沖洗泵房和鼓風機房為砂濾池和活性炭濾池共用。
(4)綜合加藥間。包括混凝劑、助凝劑、消毒劑、氫氧化鈉等在線連續投加藥劑,含原料存儲、配制、投加和控制等功能,也為將來可能的更多品種藥劑的投加作了工程預留空間。堿液、礬液采用玻璃鋼儲罐儲存,均設于加藥間室外。
(5)高錳酸鉀、粉末活性炭加注間。進行單獨防爆設置。高錳酸鉀和粉末活性炭在水源發生污染或藻類發生情況下投加,投加點共2個,分別投加于2組12.5萬m3/d的配水井過水堰后。
(6)排泥水處理系統。利用預留的1臺離心機位置,新增離心脫水機1套,并更換1臺現有離心機,固體負荷1 000~1 200 kg/h。進脫水機含固率不小于3%,脫水后污泥含固率大于30%。
3 運行效果
自2016年6月30日建成投產,水廠運行可靠,處理效果良好,出廠水水質優于國家標準,在低溫低濁期,最高出廠水濁度穩定低于0.19 NTU、耗氧量小于0.72 mg/L、色度不高于5,具體水質如表1所示。
4 結語
(1)針對水廠原址升級改造的用地難題,通過“騰籠換鳥”的方式,合理劃分、分步實施,最大限度減少對現有生產的影響,分階段無縫銜接地完成了升級改造,實現了維持水廠生產供水的同時,滿足水質提標、節能減排和安全可靠等多重建設目標。
(2)基于集約化設計和資源節約的理念,將砂濾池、炭吸附池及提升、反沖洗等多個處理構筑物合建為一體,回用池疊合于機修、倉庫間下方,利于集中管理和節省用地,并合理共用反沖洗水泵與鼓風機,減少了購置費用和管理節點。
(3)重新梳理和優化各種生產管線,確保升級改造工程整體順利實施。